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

2023-01-06 03:27 儿童教育 26阅读 投稿:小编

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

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笏板,又名手板或朝板,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所用的工具。古时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,双手持笏,以记录君命或旨意。东汉末年刘熙在《释名》一书中解释说道:笏,忽也,备忽忘也。即笏是备忘录,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录在笏板上,以防止遗忘。

关于笏的长度,同样有规定,《礼记玉藻》:笏度二尺有六寸,其中博三寸,其杀六分而去一。商周时期的度量衡和如今不同,商代一尺合今16.95厘米,周代一尺合今23.1厘米。因而,按照《礼记》规定的形制,那时笏板的长度大约45厘米到60厘米,中间宽5厘米到7厘米,然后按照诸侯、大夫、士的层级,依次减少1/6。

中国古时朝中大臣手中拿的形似如意的是什么

叫做笏板,又称手板、玉板或朝板。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。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,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,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,以防止遗忘。《礼记》中记载“笏长2尺6寸,中宽3寸”,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,因此,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。

唐代武德四年以后,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,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。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,五品以下不执笏;从清朝开始,笏板就废弃不用了。 从上可以得知 既然《礼记》中已有记载 那么玉笏板出现的年代应该早于春秋时期,估计在在商周时期已有使用。

荐笏言于卿士。――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 持一象笏互。――明·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 笏板笏板最主要的用途,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,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,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,为备忘提示用。如《释名》∶"笏,忽也,备忽忘也。"及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凡有指画于君前,用笏;造受命于君前,则书于笏。

”据说,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,就是挡住自己的脸,用以彰显龙威,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,表示对天子的敬意。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,中宽3寸,此物件虽然不大,但却很贵重,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。笏分别用玉、象牙或竹制成。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,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,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。

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,如果私用,则成为书籍的功能,也称“牍”。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,则称为“笏”。 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,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,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。唐代武德四年以后,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。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,六品以下用竹笏。

对形状也有规定,三品以上的笏,前拙后直,五品以上,前拙后屈,后又改为上圆下方。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,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。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,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。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,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,手要拿鞭子牵马绳,空不出手来拿笏,于是就不用了。

有趣的是,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,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,几个拿不下,就备一个袋子,这个袋子后称为“笏囊”,因为多了,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,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,因为年老体弱,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,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,官员纷纷仿效,以显示公务繁忙。

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,就有些像当代官员的秘书了。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。如《北史·李穆传》∶"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。"是说,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。另明朝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∶"顷之,持一象笏至,曰:‘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,他日汝当用之。

'"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,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。 那叫“笏板”,其实就是一个小记事本,大臣上朝前把要忽悠皇上的发言提纲写好在上面,启奏的时候可以边看边说。 那个是用来记录官员所要向皇帝陈述问题的记事牌。(牌子本身叫做笏) 。

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图1

以上就是关于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的全部内容,以及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的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帮到您。

声明:洋葱百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shiyucn@qq.com